莫言开公号,一个66岁的年轻人
文|王远方
8月9日,一篇《莫言开公众号啦!》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迅速传播开来。短时间10万+的阅读量已然说明了网民对这件事的关注,但在更多书迷和粉丝看来,这背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——可以离莫言如此之“近”。有网友评论说,“莫言可谓是第一位开设公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。”
“饭量大,睡眠少,体力好”,这是莫言在公众号里对自己的描述。朴实的话语,让人看到了一位褪去了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文学家,同样也看到了一位极有表达欲、想与人交流和展示的网民。公号里的莫言更像刚学会玩微信就跃跃欲试的长辈们,有点迫不及待,还有点可爱。
据第47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0年底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接近10亿。与多年来深耕在互联网平台的原住民相比,在新媒体的运营上,莫言算不上领先者。在纷繁复杂的平台上,除了自身影响力带来的关注外,如何让自身公号的运营更具有活力和持续性,同样也是对莫言的一次考验。
在一部部作品中,莫言将农村的故事写得生动形象,农村生活对这位作家的影响也是持续性的。正如莫言在推文《我为什么叫“莫言”?》中的自述,这位来自乡下的作家,连起名字都离不开乡村生活的影响。在视频中,而对“如果不当作家,最想干什么”的提问,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回答是“打铁”。既不忘根,不忘本,又能积极地去融入新的话语体系,这或许是莫言公号推文吸引关注的一点。莫言让真情、真挚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更好地表达。
此外,从公号的推文中可以看出,文章的语言、排版、文风、表情包,契合了互联网平台的阅读习惯。此前,通过文学作品,人们看到的是那个写尽了高密东北乡故事的作家莫言;而通过公号,人们看到的是更具亲和力的莫言。在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下,如何让短平快的文章触动人心,莫言也在尝试。这里面的文章或许没有小说故事里那么深刻与全面,但却有着那份纯真与共鸣。
有人说,莫言笔下描写的高密东北乡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对故乡的记忆,而今天这个与莫言同名公众号的未来或许更让人期待。通过它,我们能看到更多面的莫言,也能够让今天的网络原住民找到自己心灵中的“高密东北乡”。
游客打架引动物“效仿”,丢脸丢到了动物界
全红婵爸爸拒收20万慰问金,也是个提醒
流调报告,不是用来“吃瓜”的“林妹妹”又回到了天上
“给女职工较多的企业减税”,值得研究